发布日期:2022-07-18 13:59:33
902
在闽西腹地,群山之中,生长着一片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一株株杉木高大通直、整齐划一,林下,红豆杉、闽楠点缀其中。见过这片杉木林的人,常会用“罕见”“震撼”之类的词汇来表达感受。
这片杉木林位于福建龙岩双髻山脚下,归属上杭白砂国有林场。2021年底,白砂国有林场被国家林草局列为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这片杉木林作为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典范,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
红色基因 绿色启航
双髻山脚下,当地人称“岭背隔”。“隔”,意味着隔绝、闭塞。1934年的岭背隔山深林密,进可攻、退可守,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此开展游击战。同时,由于岭背隔地处上杭、龙岩两县交界处,可联系上杭白砂、蛟洋、溪口,龙岩大池等乡镇区40余个革命基点村,林间的古驿道成为红军游击队的红色交通线。国民党对游击队多次疯狂“清剿”,放火烧山,对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加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炼钢铁”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此地已满目疮痍,俨然沦为了天然残次林。
森林的破坏随之造成水土流失。上杭白砂、蛟洋两地没有河流经过,严重缺水。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成为上杭县政府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当时的白砂国有林场造林以马尾松、油茶为主,用材林极少,经济底子薄,是省定贫困林场,营造杉木等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林以解决林场发展问题成为当务之急。1976年,经综合考虑,县政府批准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域(600—800米之间)建设一个以杉木用材林为主的工区,以解决当地生态、水源和林场可持续发展问题。
十年造林 科学管护
林子怎么造、怎么管?如何才能给林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底子?这成为时任白砂国有林场场长裴忠清萦绕于心的问题。1977年,林场派技术人员赴外地参加林木良种繁育、杉木嫁接、杉木种子园建园等技术培训班,学习科学的营造林技术。经过考察,林场决定开展长轮伐期可持续经营的杉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试验,按照“适地适树、良种优苗、合理密植、适时抚育、定向培育”的理念,培育具有闽西地区特色的杉木大径级用材林。1978年春,林场从全国最好的杉木种源地三明沙县和南平顺昌引进杉木第一代良种,在九岗工区拉开造林序幕,“全场职工、落户林场的知青、下放干部,以及当地群众共300多人,肩挑手推,开荒、修路、种树……虽然白天吃不饱、晚上睡茅草屋,但培育出一片速生丰产林的强烈愿望驱动着我们不知疲倦地干。”时任林场技术员、现年83岁的林富昌回忆说。这一干就是10年,直到1986年,这片6505亩的杉木人工林才种植完成。
1990年,林场首次对这片杉木人工林开展抚育间伐。之后,每隔5年间伐一次,迄今已累计间伐出材1.7万立方米,每次间伐都给目标树留下更充足的生长空间。这种“适当密植,多次间伐,以短养长”的模式,不仅定期取得间伐材收益,解决了林场发展问题,也形成了基于长期生产力保持理念的杉木人工大径材经营模式。如今,这片杉木大径材最终保留每亩30株目标树,平均亩蓄积量达23.3立方米,目标树采伐所生产的大径级优质木材以特种材进行销售,是普通木材销价的5倍以上。面对这片人工林奇迹,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对经营措施作了总结:“开通一条路,砍掉干扰树,调整郁闭度,留下目的树,套种珍稀树,封山加管护。”
历经曲折 终成大树
奇迹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老一辈林场人都知道,这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1996—2003年,木材市场不景气,让本就贫困的林场雪上加霜,职工工资福利无法保障,部分职工把目光投向了那片刚刚进入主伐年限的杉木人工林,建议林场皆伐林木以解燃眉之急。时任龙岩市林业局副局长张田华分管国有林场,从森林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阻止林场过度主伐皆伐,要求林场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这片杉木人工林,按原有设计理念开展森林经营,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资产。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砍树卖钱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必定会带来资源枯竭的后果。于是,林场刀刃向内,场领导带头让家属下岗,整个林场下岗分流人员占职工人数一半以上。
2003年国道319线改造,2010年蛟城高速开设,线路经过杉木大径材区域,为了当地发展,林场忍痛皆伐了部分杉木人工林。至2021年,这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保留面积2458亩,福建农林大学杉木研究课题组经过调查,认定其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当初的希望小苗,终于成长为参天大树。
科学经营 永续发展
如今,杉木大径材已成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一张亮丽名片。“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示范林”宣传牌矗立在杉木大径材核心区,迎接八方来客。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也从原来的贫困林场发展为国家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是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
林场引进“生态轮伐期”概念,采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技术,通过合理延长杉木轮伐期,配合抚育间伐及施肥等措施,促进杉木林下植被发育,给林地一定的养分生态恢复周期,待林地土壤肥力恢复到造林前土壤肥力时再进行更新。这一技术极大减缓了传统杉木人工林集约经营引起的地力衰退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林场进一步运用近自然经营理念,采用适当的人工干预,模仿并加速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2018年,林场在杉木人工林下套种红豆杉、闽楠等耐阴树种。预期,当杉木林龄达到60年时,林下套种植株进入间伐期,形成针阔混交的复层异龄林;当杉木林龄达到生态轮伐期时,逐步砍伐目标树,下层林分取代杉木成为优势树种,如此循环,永续利用。林子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也丰富起来,仅鸟类就从当初的几种增加到现在的193种,野猪、山麂、白鹇时有看到。据测算,这片林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每年1451.84万元。
现在,林场充分利用这片杉木大径材,发展森林旅游和自然教育。在大径材基地内,杉木铺就的天然步道足有36公里长,杉木叶子落满步道,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响声,木制凉亭分布在各休憩点,几座防火了望哨所矗立山顶……每天都有附近的居民前来健走锻炼。逢节假日,游客从市区驱车赶来,到森林中吸收负氧离子。基地内,树种都挂上了身份识别牌,部分林子里种植了中药材,增加了科普性,周边中小学纷纷把这里作为学生自然教育基地。(林宝平)
主办单位:陕西省商洛市林业局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东段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12263 Email:mingepc@163.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陕ICP备19009703号-1 标识码:611000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