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抢红包”背后隐藏诈骗陷阱
近日,抢红包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红包是满天飞。而随着微信和支付宝之间的红包大战愈演愈烈,这也让一些犯罪分子开始打起了红包的主意。扫描二维码领红包,网店派发“利是”,这些常见活动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骗局。近日,多地发生与“抢红包”有关的新型诈骗警情,此类案件显着高发。
一、【相关案例】
1、2月14日,苏州常熟陆某某在朋友圈发现一个商家推出的抢红包链接,红包是一张两百元的代金券。她按照要求,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很快,就收到网站发来的验证码短信,根据提示,陆某某在网上输入短信验证码。一分钟后,她等来的却是信用卡被消费的短信通知。这才发现自己被骗,立刻查询信用卡消费记录,发现损失13000余元。
2、南京周某某经常从微信聊天或者朋友圈里看到抢红包活动。一天她的“好朋友”又发来一个红包,红包链接上写的是抢500元代金券,周某某一点就中了个头等奖500元。领这500元需要输入一大堆个人信息,从身份证到手机号,还要填写微信账户,填完了东西还要扫描一下二维码。扫描后不到5分钟,周某某就收到短信,银行卡里少了1万元。周某某打电话向朋友核实情况,朋友回答微信号已被盗。这时周某某才知道被诈骗,后立即报案。办案民警对周某某手机进行检测,发现扫描的二维码里藏有木马程序。犯罪嫌疑人搜集到周某某的身份信息后,通过木马程序转发周某某的支付短信,结果周某某的银行卡就被刷走了1万元。
3、2015年2月5日14时20分,南通通州区居民陈小姐手机微信收到好友给她发来的抢红包链接,写着“最高抢500元代金券”。陈小姐点击链接后竟中了大奖,并按照说明兑换红包,输入身份证、手机号、微信账户等个人信息,还扫描了一个二维码。几分钟后,陈小姐发现与微信账号绑定的银行卡里少了1万元,随后连忙报警。
4、2015年2月8日10时30分,在网上经营着电器维修店的刘某接到一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称可以帮助其网店开启红包活动,不懂技术的他当即按照对方要求点开了电脑的远程控制按钮,在对方的“指导”下开启红包活动。直至次日,刘某才发现自己的账户里少了18000元。
二、【案件特点】
1、以“木马”软件为工具技术性强。受害人一旦用户点击进入红包领取页面,在山寨微信绑卡界面中输入银行信息,以及手机号码的话,木马就将发挥作用,这种木马病毒有能力窃取银行系统随机发送的手机验证码,随时转走卡里的钱。类似诈骗手段,其实就是将电脑端的木马诈骗手段迁移到手机端。
2、以正规软件做“外衣”隐蔽性强。受害人轻率的轻信陌生人,思想上麻痹大意,诈骗之所以会得到成功实行,这类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以微信红包为例,微信是基于熟人的私密社交,本身就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当好友发来假冒的抢红包链接时,一般人很少会怀疑,当按照提示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后,很容易被一些欺诈网站以及吸费软件利用,以盗取绑定的银行卡内的存款。
3、新型诈骗案件侦查破案难度大。以“抢红包”为作案形式的诈骗案件的犯罪空间复杂,犯罪行为的实施地、案件发生地、结果地大多不相同。且由于诈骗属于远程的、非接触式的犯罪行为,没有犯罪现场也没有痕迹物证,加上犯罪分子往往使用的是不记名的SIM卡注册的账号,甚至利用国外服务器层层转接,给公安机关获取线索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警方提示】
1、提高对此类诈骗犯罪的警惕性。广大市民在网购过程中如遇到自称“**客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通过拨打官网联系电话核实其身份,在交谈中切记不能因贪小便宜,而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更不能将私人电脑、手机交由他人控制。也可将各运营商红包活动的参与方式、活动时间段、活动内容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出,通过让市民熟悉各种红包活动参与的正确方式,从而减少该类案件的发生。通过宣传让市民了解木马程序等信息,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对电脑或手机定期杀毒,预防案件发生。
2、绑定银行卡内勿存放过多存款。由于在网上抢到红包后转成现金需要用户输入手机号或者银行卡信息,广大市民在网上发红包或者抢红包时,绑定的银行卡或者支付宝账户中最好不要有过多的存款。对网上的各种抢红包活动,一定要认真辨别,特别是对一些陌生链接切记不要打开。若涉及金额较大一定要打电话向朋友核实,确认是否由本人发送,以免陷入钓鱼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