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儿时的夏天
周亚军
熬过了近2个多月的酷暑天气,终于盼到立秋了,本想着可以凉快一下,但是今年的老天爷好像故意要作弄人似得,偏偏在晚上立秋,俗语讲“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加之现时正值中伏天,人们一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望天兴叹。唉,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见这个夏天还得继续煎熬着过。
在这个“苦夏”中,不由得让人向往起儿时的夏天,那时的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也没有现在冰镇饮料,但是那时候很盼望过夏天,觉得那时候夏天是一个美妙的季节,家门口到处是核桃树,中午最热时分,大人停止劳作,拿出自家的芦苇席铺在树荫底下,在树荫底下睡午觉。尽管天气很热,孩子们可是闲不住的,要么爬到树上捉知了,要么在树荫下玩抓石子,玩过家家的游戏等。
夏日的夜晚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大人、小孩相继来到村中间的一座小桥上乘凉,小桥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村民集资修建的一座水泥桥,两边没有护栏,只有宽阔的桥墩,人们就坐在桥墩上乘凉,耕种的在一起交流今年的收成如何;从外面务工回来的,讲述了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上了年纪的在一起讲着似懂非懂“古经”;小孩子们在忙碌的去抓萤火虫,夏天的夜晚,在树荫下,草丛里,一只只萤火虫带着绿色的闪光飞来飞去,犹如一盏盏天然的“小灯笼”,它们三三俩俩,忽前忽后,时高时低,那么的轻俏、飘忽,好像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似得不知疲倦的飞着,更是点燃了孩子们梦想的“火炬”,不辞辛劳的拜访者各个角落的孩子们,在它的陪伴下,给炎热的夏季增添的无限的快乐。
夏天的中午,尽管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但是阻挡不了小孩玩耍的脚步。中午趁大人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一溜烟的跑出去,有的手上拿着自制的钓鱼竿,有的拿着竹笼子,不约而同的向门前小河边溜去,我那时自称是钓鱼“高手”,先挑选一根有韧性的长竹竿,“偷”一枚母亲逢被子的钢针和许多白线,把钢针在火上烧红,然后把它做成弯钩,鱼竿就做好了,然后在河边挖出蚯蚓放在罐头瓶里做鱼饵,把鱼竿下到水里然后静等鱼儿上钩,鱼儿也是蛮聪明的,它刚开始先要试探几下,一吞一吐,反复几次,这时一定要沉住气,手不能有一丝晃动,等鱼儿完全咬住鱼饵的时候,这时手一定要快,迅速甩干,一条“毛条子”鱼儿就在半空中挣扎着,迅速收杆,捏住鱼鳃,从鱼钩中取下鱼儿,这些连贯动作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大一会儿,饮料瓶里就装满了鱼儿,正在钓的正酣的时候,就老远听见母亲在喊自己呢,因为是偷的跑出来的,害怕母亲责备,就不敢答应,直到母亲寻到自己跟前,才战战兢兢的跟着母亲往回走,想着这回又要挨批评,母亲只是提醒我以后出来玩时要告诉大人一声,不然吃饭的时候到处找不见人。还没走到家,老远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原来母亲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洋芋饼了,看着烙的金黄的洋芋饼,馋的我快要流口水了,我急忙用手准备去拿的时候,母亲提醒我说:“刚出锅的,小心烫手”,我赶紧把手缩回来,用筷子夹一个,黄儿不焦,外干里嫩,咬一口,真是香啊!嘴里的还没咽下去,手上又拿了一个,母亲在一边笑着说,“慢点吃,又没人和你抢,锅里还有,做的就是给你吃的”,每次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尽管现在母亲也经常给我做洋芋饼吃,但总是吃不出那时候的味道,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那时候的洋芋是自己亲手种的,用的面粉是当年新麦子磨得面,做的洋芋饼那当然好吃了,二是现在物质丰富了,也经常吃,味蕾发生了变化,也就吃不出来当时的味道啦。
那时候,母亲总是利用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给我变着花样做好吃的,除了做洋芋饼、紫卷子、煎饼外,还给我做防暑降温的食物--凉粉,每年到了夏天最热的时候,母亲都要做上一盆凉粉,吃上一碗母亲做的凉粉,感觉一下子就凉快多了。那时候,家里每年都要留出一块平整的坡地出来种红薯,在施上农家肥,结的红薯就特别大而甜,淀粉也特别多,留下冬天吃的,然后把一部分晒成红薯片磨成粉,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做红薯凉粉了。母亲先在盆里面用水把红薯粉浸泡一会儿去除杂质,然后把它搅拌均匀成稀糊状,在大铁锅烧一锅水,不等水开的时候,就把红薯粉缓慢倒入锅中,一边倒,一边不停的搅拌,慢慢的锅中由稀变稠,做凉粉一在火候二在搅拌,这两道工序掌握好了,做的凉粉才劲道爽滑,大约做好一盆凉粉需要4-5个小时,在这期间要不停的在锅中搅动,加上厨房温度高,母亲额头上豆大汗珠直往下流,等一盆凉粉做好,累的是腰酸背痛的,但是为了让儿女和邻里能吃上可口的“美食”,母亲却独自在承受着这份煎熬。
现如今,夏天有空调凉房,有很多防暑降温的食品,但我觉得夏天不在是一个美妙的季节,儿时的幸福感已经荡然无存,我是多么向往儿时的夏天,很怀念母亲做的各种“美食”。
(作者系商州分局政工办辅警)